首页 > 南龛山概览 > 南龛景点

特色景点

其他景点

南龛飞霞阁

  南龛飞霞阁1981年由当时的巴中县政府组织各单位及社会各界集资修建南龛公园时建造完成,位于巴中南龛山顶,可以登楼一览巴城全景。所以该阁一建成后即成为巴城标志性建筑。

  南龛飞霞阁1981年由当时的巴中县政府组织各单位及社会各界集资修建南龛公园时建造完成,位于巴中南龛山顶,可以登楼一览巴城全景。所以该阁一建成后即成为巴城标志性建筑。但是由于当时资金缺乏,其建筑工艺为混砖结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成为危险建筑,随后被爆破拆除。其后复建的呼声一直不断,随着南龛文化产业园这一巴中文化强市战略下的大手笔项目的启动,飞霞阁终于迎来了重生之机。

  据了解,南龛飞霞阁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据巴中县志记载,早在唐朝时南龛山上就有亭台建筑,可以视作最早的“飞霞阁”。因此在设计中参考了唐朝建筑风格,在设计理念中着重突出唐文化和巴文化,体现出历史文化、巴文化、佛教文化的融合。

  这幢仿古建筑为框架结构,高39米,从外面看上去为5层,内部为9层,最顶层将置佛钟,阁内将设置巴中名仕馆,展示巴中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对巴中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南龛飞霞阁估算总投资1100万元,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预计建设工期12个月。南龛飞霞阁建成后,将成为巴城新的标志性建筑,市民可以登阁一览巴城新面貌。

查看详情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为了纪念和缅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199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巴中市城南南龛山顶建立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建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红军个人纪念单碑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巴中市烈士公祭广场)、将帅碑林纪念馆、红色组雕等20余处景观。安放“歼六” 战斗机一架,“三七”高炮二门。栽植各种名贵树木万余株。长廊内嵌碑6000余块,英名纪念碑刻红军烈士名录13.8万人。征集中央首长、高级将领题词500余件;收集红军将士捐献纪念物品10535余件;编印了《将帅碑林碑文集》《川陕壮歌》《英名壮巴山》《红军故事1000例》等著作。每年接待重要领导、高级将领、数以千计的红军将士亲属以及社会大众近100万人次。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新加坡电视台等国内外10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座落于南龛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年文明号创建集体、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查看详情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位于四川巴中市南龛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巴中县人民文化博物馆,1961年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纪念馆,1979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易为现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书馆名。新馆于1982年冬动工兴建,1984年7月1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同时肩负巴中市博物馆的职能。占地面积16032.78平方米,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陈列大楼、红军石刻陈列园、观光廊榭,文物库房等。整个建筑雄伟壮观,绿树红墙浑然一体。现有馆藏文物资料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86件(套),三级文物2313件。基本陈列《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全面展示了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创建、巩固和发展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红军石刻陈列园集红军石刻标语文献之精品百余件,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的实物见证。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每年接待观众100万余人次,受到了全社会人民大众的一致好评。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全国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巴中分馆。

查看详情

南龛石窟

  四川巴中城,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械栉比相连,它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它是巴州古文化的结晶。

  南龛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简称南龛石窟,或称南龛坡,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隋,盛于唐,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有经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三十五条,诗文等五十一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南龛造像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观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宋代及近代作品。

  南龛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很富有当时川北坟特色;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护法神龛,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

  南龛石窟南龛造像在人物特点上是相当分明的。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威较强。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南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建有记载6550余名红四方面军将士简历、照片及5000余件手迹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山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和1800多万字的史料,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查看详情